返回 山楂信息

《听,谁在唱歌》:采风拾野音,即兴谱新章

2025-10-24

         当彝族口弦的震颤掠过大凉山的市集,当毕摩的鼓点与火把节的欢腾交织,《听,谁在唱歌》以 “采风 + 即兴创作” 的双核心模式,在音综同质化的浪潮中开辟出独特路径。这档节目并非简单的音乐录制,而是将田野间的鲜活声响与创作者的即时灵感熔铸为艺术,让音乐回归 “天地与我为一” 的本源语境。

         采风是节目扎根大地的根系。首期大凉山之旅中,“寻乐团” 的脚步始终追随着声音的踪迹:市集里老艺人弹拨的口弦忽清忽浑,承载着两千年彝族高腔的基因;呷古村花儿大会上,19 岁青年的彝族 rap 与传统服饰的绣线同频共振,展现着文化的流动生命力。这种深入族群肌理的采风,恰似张天彤二十余年的田野拾音 —— 在篝火旁记录绝唱,在村落中捕捉回响,让每段旋律都带着生活的体温与历史的重量。节目用镜头证明,真正的音乐灵感从不在录音棚里,而藏在银饰碰撞的脆响里,躲在贴布绣的纹路中,更融在当地人眼角的笑意间。

         即兴创作则让采风所得的 “声音标本” 活了起来。当 “寻乐团” 将市集的喧嚣、毕摩的吟唱转化为音符时,他们践行了谭盾 “对话自然之灵” 的创作哲学 —— 如同《水乐》从羊水波动中汲取灵感,节目中的即兴创作也让田野之声获得艺术重生。这种创作不是刻意雕琢,而是如张脉予捕捉植物生物电般的即时对话:听到口弦的震颤便加入吉他的滑音,感受到火把节的热烈就叠加鼓点的密度,让民间智慧与现代音乐语言在碰撞中产生新的韵律。首期节目中,传统高腔与现代编曲的交融,恰是这种创作理念的生动诠释。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命题前,《听,谁在唱歌》给出了独特答案。它既像张天彤的数字化抢救工作那样,为濒危音乐留存了鲜活样本,又通过即兴创作让这些声音突破地域与时代的局限。当彝族老艺人的口弦与年轻音乐人的合成器共鸣,当千年高腔与当代节奏碰撞,节目不仅让观众 “听见” 民族文化的根脉,更见证了传统音乐在对话中生长的可能。这种 “采风 + 即兴” 的模式,终将让更多藏于乡野的歌声,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最新文章

《听,谁在唱歌》:采风拾野音,即兴谱新章

热点

 

阅读17568

章磊携《丝绸之路》亮相农民艺术节 央视 17 套传递乡村文化活力

音乐

 

阅读11333

《贝克汉姆》纪录片爆内情:维多利亚回应出轨危机,婚姻需共同守护

影视

 

阅读13907

路行因 “个人原因” 退场,镜头全删,背后牵扯千万行贿案

热点

 

阅读11839

《世界奇妙物语》35 周年特别篇,Tamori 甄选神作重映

影视

 

阅读19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