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2025 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的聚光灯投向 “青年讨论场与新大众文艺创作” 沙龙,传统会场的嘉宾席与观众席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脱口秀演员庞博主持的 “开放麦” 舞台 —— 小红书正将年轻人线上的 “数字客厅” 完整复刻到行业现场。这场由广电总局电视剧司指导的对话,用平等开放的姿态,改写了行业交流的固有范式。
小红书的 “数字客厅” 从不缺真实的声音,正如沙龙现场复刻的社区生态:每天 1 亿人在平台消费文艺内容,既有 “八倍镜追剧” 的细节拆解,也有脑洞大开的二创内容,更有 “见自己、见众生” 的深度共鸣。这种氛围延伸到线下,让编剧袁子弹惊喜发现观众能挖掘出她未曾设想的观剧角度,也让爱奇艺高管戴莹见证了《生万物》如何因年轻观众的知识渴望实现口碑发酵。在这里,“数字客厅” 里的 “野生文艺评论家” 们,终于与创作者围坐成了真正的对话者。
这场 “搬家” 更藏着内容创作的新答案。当 “爆款公式” 失灵,小红书的 “客厅智慧” 给出解法:恒星引力徐壮观察到跨圈层的二创共鸣,湖南卫视李超则通过《花儿与少年》的 “第二现场” 打破播出即终点的局限。正如广电总局副司长刘文峰所言,新大众文艺时代已从 “灌溉式” 创作转向大众深度参与,而小红书的 “听劝文化” 与真诚互动,正是这场变革的生动注脚 —— 观众不再是接收终端,而是创作生态的共建者。
从视听潮集里可触摸的 IP 周边,到沙龙中激荡的观点碰撞,小红书完成了 “数字客厅” 的价值延伸。当哇唧唧哇马昊坦言会参考平台讨论设置综艺话题,当腾讯视频罗雪萍认可社区对 IP 长效运营的价值,这场 “搬家” 早已超越形式复刻,成为行业读懂年轻人的窗口。
沙龙落幕时,庞博的话恰是最好注脚:“链接比广度更重要”。小红书搬来的不仅是讨论场景,更是文艺权力向大众回归的趋势。在这个真实共鸣生长的 “客厅” 里,新大众文艺的青春对话,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