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4 日,赵樱子在直播间的一番直白言论再度引发热议。面对 “为何作品锐减” 的提问,她坦言 “年纪上去了扛不住拍戏强度,不如在家直播踏实”,这番话让 “演员与网红赛道的差异” 成为公众焦点。看似简单的 “吃不了苦”,实则藏着行业生态与个人选择的多重密码。
赵樱子口中的 “苦”,是影视行业鲜为人知的常态。她在镜头前细数艰辛:连续三十多小时连轴转靠咖啡因硬撑,寒冬穿露肩夏装拍雨戏,酷暑裹古装戏服在四十度棚内煎熬,长期作息紊乱让眼下青色难以消退。这种身体损耗并非夸张 —— 曾有剧组工作人员透露,演员们常在零下气温穿薄纱拍戏,夜戏间隙靠在道具上就能睡着,化妆师需频繁补妆掩盖倦容。对 35 岁的她而言,年轻时能硬扛的强度,如今已触及身体警戒线,“感觉要少活二十年” 的感慨里满是无奈。
直播赛道的吸引力,不仅在于 “不熬夜” 的舒适。镜头里,她的直播环境是恒温室内,有固定时段,中场可随时休整,与剧组的颠沛形成鲜明对比。更现实的是收益落差:除顶流外,中等演员单部剧片酬几十万到几百万,分摊到拍摄期的月收入远不及头部主播,而她的直播销售额已从千元级增长至千万级。这种 “投入与产出” 的算术题,让直播成了更稳妥的选择。
但 “熬不动” 的背后,还有资源断层的隐忧。这位曾凭《爱在春天》崭露头角的演员,多次错失爆款机会:拒演《苍兰诀》出圈的赤地女子,转而接拍的剧集毫无水花;早年推掉《琉璃》选择《长安诺》,后续又因 “迪幂孟扎” 等争议消耗路人缘。在 “作品定命运” 的行业里,错失窗口便难再翻身,导演制片对争议艺人的谨慎态度,让她戏约渐少,形成 “戏少 — 转直播 — 戏更少” 的循环。
网友的两极评价恰是现实折射:有人赞其 “真实敢言”,看懂演员不易;有人犀利反问 “是没人找她拍戏吧”。其实,赵樱子的转型是流量时代的缩影 —— 当影视圈大门渐闭,直播间成了延续曝光与收入的最优解。她的选择无关 “体面”,而是对身体与生存的清醒考量。
从荧幕到直播间,与其说是 “退堂鼓”,不如说是换赛道。毕竟在行业浪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立足之地,本就是一种清醒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