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短视频的冲击让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碎片化,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好书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然而,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却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干涸的精神世界。如今,这部备受赞誉的纪录片第三季已悄然上线,它在没有胡歌配音加持的情况下,依然收获了 9.4 的超高分,着实令人惊喜。
《但是还有书籍》系列纪录片一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展现着书籍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前两季中,胡歌那温柔而富有磁性的声音,为纪录片增色不少,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而这一季,虽然少了胡歌配音这一亮点,但纪录片凭借自身过硬的品质,成功留住了观众的心。
第三季延续了前两季的风格,以更开阔和锐利的视角,描绘了这个时代书籍与人的共生图景。它捕捉到了流量时代的阅读微光,将镜头对准了那些隐于书海间的写书人、做书人、爱书人,讲述他们在信息湍流中奋力编织起纸页方舟的故事。全片共 6 集,每集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展现了 “与书相伴” 的别样人生,让观众感受到了阅读的力量和魅力。
首集《书海逐光》聚焦于盲人世界里的阅读故事,通过讲述中国盲文出版社、盲文图书馆以及盲人读者的经历,展现了阅读如何改变他们的生活与命运。盲人校对员史然 12 岁失明,一度孤僻寡言,但盲文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让她得到了情感上的抚慰,也促使她考入出版社,成为一名盲文校对员,为盲人读者群校对了大量文学名著。中国盲文图书馆副馆长何川从盲人校对员一路成长,他的经历折射出盲人阅读方式的变迁。他希望视障群体未来面对的问题不再是找不到书,而是能像其他人一样自由挑选想看的好书。这一集让我们看到,阅读对于盲人来说,是挣脱身体枷锁、疗愈心灵、看见世界的重要方式。
在呈现文字工作者在流量时代的生存博弈方面,纪录片也毫不避讳。它展现了作家、编辑、译者等在信息洪流中坚守文字理想的艰辛与执着。马来西亚华语作家黎紫书的小说《流俗地》,在女性书写、南洋华人历史书写上探索华语文学写作的突围;《我是范雨素》一文火了之后,范雨素拒绝非虚构写作邀约,耗时三年完成首部小说《久别重逢》,写下自己曾经黑暗的生活和逃离、漂泊的故事;作家林白凭借写作从人生黑暗中攀爬出来,她的作品聚焦女性的困惑、痛苦与寻找、探索。这些作家的故事,呈现出华语文学写作的更多面向,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字工作者在困境中的坚守与追求。
此外,纪录片还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弃置、被冷落的书籍,让它们重新被打捞起来,焕发生命力。同时,它也记录了学者走向田野、深入生活叩问写作者书写理由的过程,为观众呈现了更加多元、丰富的阅读风景。
在拍摄手法上,《但是还有书籍》第三季延续了前两季的细腻与温情。导演们用镜头捕捉到了人物的细微表情和动作,让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对书籍的热爱与执着。动画元素的巧妙运用,也为纪录片增添了一份生动与趣味,使抽象的文字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与前两季相比,第三季的单集时长有所增加,这为深入讲述故事提供了更多空间。导演们进行了跨地域、长周期拍摄,积累了丰富的细节,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更加完整。比如拍摄中国盲文图书馆副馆长何川时,团队跟随其辗转湖北恩施、宁夏银川等地;拍摄作家林白时,完整捕捉了她 70 岁骑行冒险以及返乡寻根的历程。
《但是还有书籍》第三季能够在没有胡歌配音加持的情况下获得 9.4 的超高分,并非偶然。它凭借对阅读的深刻理解、对人物故事的精彩讲述、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以及精良的制作,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与喜爱。在这个流量争锋的喧嚣时代,它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人们心中对书籍和阅读的热爱,让我们相信,即使在信息洪流的冲击下,书籍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阅读依然能够带给我们力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