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北鲁南交界处,有一座意义非凡的英雄之山 —— 抗日山。它虽山势并不险峻,却因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烙印,显得庄重而巍峨,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不朽的记忆。9 月 16 日 – 18 日晚上 19:28,锁定 CCTV – 9 纪录片频道 “活力・源” 栏目,25 分钟一集的纪录片《铸魂抗日山》将为您首播,带您深度领略这座山背后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
抗日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较早兴建的烈士陵园。在那艰苦卓绝的 1941 – 1944 年,这里是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及滨海军区广大军民抗击日寇的重要战场。它原本名为马鞍山,因形似马鞍而得名,后因这片土地上发生了无数次可歌可泣的抗日战斗,八路军和当地军民怀着对先烈的崇敬与追思,四次兴工为死难烈士树碑建塔,马鞍山从此改名抗日山。
这座英雄之山上,安葬着 1800 余位烈士的忠骨,1638 座烈士墓静静伫立,塔碑上铭刻着 3576 位抗日烈士的英名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血与火交织的壮烈篇章。其中,小沙东海战的故事尤为惊心动魄。1943 年 3 月 17 日,新四军第三师组织干部队赴延安学习,途经赣榆县小沙东海面时,与日军巡逻艇遭遇。乘坐木帆船的新四军 51 名指战员,凭借短枪、手榴弹等简陋武器,与日军展开近身肉搏战。从黎明激战至傍晚,干部队三次击退日军进攻,虽然最终成功突围,但也付出了惨痛代价,参谋长彭雄、旅长田守尧等 5 名团级以上干部及 28 名船工壮烈牺牲。他们的遗体被集体安葬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的 “小沙东海战冢”,并立有大型碑群纪念。新四军代军长陈毅题词 “浩气长存”,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题词 “英灵千秋”。
还有抗日名将符竹庭,他来自江西省广昌县,是八路军滨海军区政治委员。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投身工农红军,历经中央苏区五次反 “围剿” 及长征。1941 年,他带领部队在滨海地区开展大生产运动,解决军需供应难题。1943 年 3 月担任中共滨海区委书记兼滨海军区政委,同年 11 月率突击队攻克赣榆城,歼敌 200 余人。然而,1943 年 11 月 26 日,在日军偷袭滨海军区驻地时,符竹庭身负重伤,英勇牺牲,年仅 31 岁,他的遗体安葬在抗日山烈士陵园六角亭陵墓。2014 年 9 月 1 日,符竹庭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 300 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此外,抗日山烈士陵园还安葬着国际友人汉斯・希伯和金野博。德国共产党员、著名新闻记者汉斯・希伯,对中国抗日战争极为关心,1925 年受共产国际派遣来到中国,在山东抗日根据地采访,向世界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暴行,呼吁联合战线遏制日本。1938 年春,他在延安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1941 年 11 月 29 日晚,在大青山突围战斗中,希伯不幸壮烈牺牲,年仅 44 岁。日本反战同盟斗士金野博,1939 年随侵华日军在山东青岛登陆,后被八路军俘虏,在八路军优待和日本反战同盟成员劝导下转变立场,1941 年加入中国反战同盟山东支部,1944 年因身份暴露被捕,受尽酷刑仍坚守秘密,最终壮烈牺牲。为纪念这两位 “洋八路”,抗日山烈士陵园专门为他们设计了手榴弹和子弹头造型纪念碑,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政治部主任萧华,亲笔题写 “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 碑文。
纪录片《铸魂抗日山》将通过镜头,重现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深度挖掘英雄背后的故事,带您感受抗日山所承载的伟大抗战精神。敬请关注 CCTV – 9 纪录片频道,一同走进抗日山的英雄世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