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4 日,猫眼专业版数据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激起了电影行业的不少讨论 —— 电影《生还》首日票房仅 75.64 万元。这部由高群书编剧并执导,聚焦东北抗联故事的影片,本承载着展现那段艰苦卓绝历史的使命,却在票房表现上显得有些 “惨淡”,着实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生还》的上映日期选在 9 月 3 日,这个时间点颇具深意,恰逢抗战胜利 80 周年,片方显然希望借助这一特殊的纪念氛围,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然而,现实却与预期相去甚远。从排片数据来看,全国影院经理当天为该片安排了 3020 个场次,排片占比仅为 0.8%。尽管影片的上座率达到了 4.7%,但在如此低的排片占比下,整体票房收入自然难以乐观。
将其与同日上映的其他影片相比,差距更是一目了然。刘浩良执导、韩庚主演的《营救飞虎》首日票房达 297 万,王一博重映版《长空之王》首日票房也有 96 万,《生还》的 75.64 万元在这些数字面前,显得格外逊色。
深入探究《生还》票房低迷的原因,当前激烈的电影市场竞争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暑期档的余热尚未完全散去,《捕风追影》《浪浪山小妖怪》和《南京照相馆》等热片依然占据着不少市场份额,它们凭借前期积累的口碑和较高的话题度,持续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这无疑给《生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此外,影片自身的题材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票房。东北抗联故事虽然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但这类题材往往更偏向于严肃、厚重,与当下一些观众追求轻松、娱乐的观影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部分观众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带来即时感官刺激的影片,而《生还》所蕴含的历史厚重感,可能让一些观众望而却步。
更关键的是,首日票房的不理想可能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影院排片通常会根据影片的票房表现和上座率进行调整,《生还》首日票房低迷,很可能导致后续排片进一步减少。而排片的减少又会让更多观众没有机会接触到这部影片,进而影响其票房的回升。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这类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影片,不能仅仅用票房来衡量其价值。《生还》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东北抗联的历史,让更多人了解到那段鲜为人知的过往,这本身就是一种贡献。而且,有些影片可能会凭借良好的口碑在后续实现 “逆袭”,虽然目前来看《生还》的难度较大,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