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山楂信息

荧屏光影中的宪法精神:《山花烂漫时》与劳动光荣的时代共鸣

2025-07-23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今秋上映以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受到广泛好评。该剧有一个颇为成功之处,那就是用张老师办女高的经历诠释了宪法上的劳动光荣。我国现行宪法第 42 条第 3 款规定:“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 在劳动光荣受到唯心主义、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潮冲击的当下,劳动因何光荣,又如何光荣?国家应当怎样落实宪法要求,运用各种文艺形式,倡导包括 “敬业” 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包括 “爱劳动” 在内的社会主义公德?(均规定于宪法第 24 条第 2 款)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为回答这些问题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什么是 “光荣”?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作为形容词的 “光荣” 是指 “公认为值得尊敬和称赞的”。宪法将劳动定性为光荣之事,做出了肯定的价值判断,这是我国宪法颇具特色的地方。它约束了涉及劳动问题的公共表达,反对将劳动看作价值无涉或者中立的事物,更不允许否定或者贬损劳动的意义。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无疑是合格乃至优秀的。该剧塑造了以张桂梅同志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的群像,自始至终洋溢着对他们不畏艰险、辛勤耕耘的赞美之情。在倾情的演绎和丰实的细节之中,一个个平凡的劳动者变得高大,令人肃然起敬。该剧没有回避对张老师事迹的评价,没有刻意渲染所谓 “人性” 的复杂,也没有给事迹涂抹暧昧的色彩。相反,该剧鲜明地表现了创办女高的伟大,与所谓 “解构崇高” 的做法划清了界线。劳动光荣是该剧的主旋律,编剧显然并不在意可能的、认为该剧是 “歌德体” 的攻讦,这种觉悟来自对宪法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同。
劳动为何光荣?古今中外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解读。在有的宗教看来,劳动是偷食禁果的惩罚,是逐出伊甸园的苦楚,本身形象偏于负面;而信徒如果辛勤劳动,就是虔诚领罚,便能赎罪升天,获得财富奖赏,劳动的形象又变得正面甚至光荣起来。简言之,劳动的光荣来自其 “为信” 的属性。而我国宪法的特别之处,在于将劳动的光荣归于其 “为公” 的属性。社会主义的国家属于全体劳动人民,劳动不仅是为了糊口或者致富等个人目的,更是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从而服务于人民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心底无私天地宽”,超越了私心的劳动者具有足够的觉悟,方能承担起国家主人的重任。在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之中,张老师的形象是大公无私的。她为了办女高、教女娃,不吝付出精力和金钱,押上荣誉和前途,乃至牺牲个人健康,观者无不动容并自叹弗如。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劳动者公心的理解容易走向两个错误的极端,而该剧都较为成功地避免了。一个极端是将公心解构为私心。比如,断言张老师的所作所为都是由私人欲念驱动的,至少私心比公心的影响更大或更深。人的动机固然是多样的,如剧中和真实生活中的张老师所言,她的奋斗确有怀念亡夫和报答乡亲救命之恩的成分。然而,在她已经成为全国党代表而 “功成名就” 的时候,是对山里孩子的责任感驱使她重新出发,兴办女高;在女高开办初期严重受挫的时候,是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感给予她新的力量,于是有了党员教师集体重温入党誓词的著名场景。张老师事业的大方向和原动力都出自公心,这是不应也无法回避的事实,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对此坦然做出了正面描述。
另一个极端是用公心吞噬私心,将为公者塑造成不通人情、不顾体面、不懂自处的 “殉道者”。比如,在教师有难处时一味指责,要求克服而不帮助解决;平时不修边幅,容貌和衣着甚至显得邋遢,这都并不符合张老师的实际。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很好地避免了这种偏向。剧中的张老师对教师们要求很高,更关心教师们的生活和成长,嘘寒问暖,化育人心,赢得了教师们的一致爱戴,凝聚起充满战斗力的集体。张老师虽然节衣缩食,但是她的衣服不论多旧,始终整洁端庄。一个细节是:张老师为了给女高 “化缘”,搭乘运猪车连夜返校,连衣服都没换就去见 “金主”,引得县里领导诧异莫名,这恰恰表明她平时行事的方式并非如此。劳动者要有公心,也要关心个人,善于协调原则性与灵活性、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办成事、办大事,“好人” 才会成长为 “能人”,也才符合宪法对于公民的期待。
如今,宪法上的劳动光荣面临诸多挑战,而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为克服这些挑战提供了启发。挑战之一来自唯心主义的观念。根据宪法第 24 条第 2 款,国家要在人民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而公办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无疑具有 “寓教于乐” 的性质,应当发挥教育功能。唯心主义的常见表现是将事物的发展、事业的成败过分归结于当事人的心态,仿佛只要 “发愿” 就能 “心想事成”(主观唯心主义)或者 “心诚则灵”(客观唯心主义);至于客观条件的约束,以及通过行动改变客观条件的力量,则受到贬低乃至忽视。影视工作者与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之间有距离,如果不踏下心来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就容易走唯心主义的 “捷径”,将客观矛盾曲解为心理之争。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在这个方面做出了表率。包括主演小宋佳在内的摄制团队认真观察张老师和女高,发掘了张老师较少获得报道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对于她的事业相当重要。例如,张老师其实是个善于周旋、能屈能伸的人,很会调动包括领导在内的各方力量,对各种困难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想办法、求实效。女高是张老师带领团队一步一步干出来的,不是自我感动、对谁祈祷或者感化了谁就能够成功的。最终,是办学的实践给了张老师和团队以启发,让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成长,思想觉悟也不断提升。
挑战之二来自资本主义的观念。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将劳动贬低为资本增值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的影响下,劳动被简单地等同于工作,而工作的目的仅仅是获取报酬。这种观念导致人们只关注劳动的经济价值,忽视了劳动对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多重意义。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则展现了劳动的丰富内涵。张老师和她的团队所从事的教育劳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和技能,更塑造了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为山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劳动是对资本主义劳动观的有力反驳,让人们看到劳动可以是一种充满使命感和成就感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为了谋生。
挑战之三来自消费主义的观念。消费主义强调消费的至上性,鼓励人们通过消费来获得满足感和认同感,从而淡化了劳动的价值。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下,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享受和表面的虚荣,而对劳动的艰辛和意义缺乏应有的尊重。电视剧《山花烂漫时》通过展现张老师等人艰苦朴素的生活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与消费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老师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她的生活简单而充实,她的满足感来自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这种对劳动价值的坚守,提醒人们不要被消费主义的浪潮所淹没,要重新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回归到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上来。
为了更好地落实宪法上的劳动光荣,国家可以从电视剧《山花烂漫时》的成功中汲取经验。一方面,要鼓励更多的文艺创作者深入生活,挖掘像张老师这样的优秀劳动者的事迹,通过各种文艺形式进行广泛传播,让劳动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文艺作品的引导和管理,确保文艺作品能够正确地传达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抵制唯心主义、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等错误观念的侵蚀。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也要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人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让劳动光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最新文章

回归倒计时!《艾米丽在巴黎》第二季携新故事登陆 Netflix

影视

 

阅读16600

申有娜 “可乐瓶身材” 再引争议

热点

 

阅读19752

Lisa‘咬手臂’照片引发全球粉丝热议

明星

 

阅读15347

电视剧《乌蒙深处》圆满杀青,青年力量绘振兴画卷

电视

 

阅读15626

《我在基层当 “诸葛”》:别样短剧,演绎乡村烟火与政策新风

影视

 

阅读18940